当前位置:首页>影视动态 > 正文内容

從魔童到革命者的樣板戲

當年我在戲院看的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,觀感尚可。雖然很多人不喜歡哪吒的設定從原本的「拆骨還父,割肉還母」這一弒父象徵,演繹成父慈子孝的溫情戲碼,但新哪吒精神裡「我命由我不由天」,至少保留了反抗姿態,甚至將「弒父」的對象從家庭中的父權上升到格局更大的「天命」。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的聰明在於它很符合中國式的主旋律,卻又保留了足夠的詮釋空間,令不同意識形態的人都不至於太反感——一個哪吒,各自表述而已。

當第二部的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成為中國的集體狂歡,我實在不想參與到這場中國動畫電影征服全球的戲碼裡。直到它上線了串流媒體,出於一種「了解一下也無妨」的心態,還是看完了它,發現水準甚至不如前作。

這一部幾乎每一位角色的演出,都像樣板戲,感覺鑼鼓一敲,他們幾乎就要用戲曲腔將台詞唱出來。魔丸哪吒和靈珠敖丙在最終大戰中突然嘶吼出幾句口號式金句,不僅沒有點燃我的熱血,簡直令人尷尬。哪吒從一個愛搞惡作劇的魔童,變成了復仇者,又完成了從復仇者到「革命者」的覺醒,要和敖丙攜手改變世界。一個只想著自己的魔童,終於立志要成為人民的英雄,只是他直到最後也沒關心過陳塘關人民的死活。當他站在陳塘關城牆上慷慨陳詞之時,他渾然不覺自己腳下正是陳塘關全城人民的屍骨。天下蒼生,只是英雄敘事的背景板。

在原本的故事裡,哪吒鬧海的起因是東海龍宮欺壓百姓,仗著掌管氣候的權力而向百姓索要活生生的童男童女作為祭品,如今變成了壞仙人以陰謀詭計故意離間哪吒和東海,而哪吒鬧海只是誤以為父母被龍王所殺,要為父母報仇。鬧海的動機從行俠仗義,矮化成了個人的復仇。影片中被熔漿燒死的陳塘關人民,根本不在哪吒關心的範圍內,甚至換不來哪吒一滴眼淚。他只為自己的父母流下了眼淚。

魔童這個角色受小孩乃至父母喜歡,是可以理解的。他帶著幾分痞氣,言行舉止都不符傳統定義的「乖小孩」,但他又沒有壞到骨子裡,是一種可控的壞、有型的壞,甚至骨子裡孝順父母、能分辨是非、有正義感。他就是「中國有說唱」裡的rapper,紋身、打耳環、奇裝異服,不馴服於傳統道德,但是每當紅旗飄揚,卻總歸還是唱好主旋律。在當代父母眼中,太乖、太循規蹈矩的小孩反而未必是最理想的小孩,這樣的小孩在競爭激烈的當代中國只會淪為失敗者、強者的獵物。敖丙原本也很乖,唯父命是從,卻不是電影想要鼓吹的樣板,乖小孩最後也受哪吒影響,決定走出父蔭,和哪吒一同去反抗天命。

連申公豹也獲得了洗白,甚至共享了與哪吒類似的反叛內核。原來他也本性不壞,甚至一心只為求得修仙之道,改變自己的命運,只是受壞仙人無量仙翁的利用,才在過去幹了很多壞事。他決定脫離闡教、助龍族反抗,正是認清了闡教的面目。你會發現,申公豹其實也是哪吒,他也同樣在「反抗天命」,甚至他也同樣孝順,心狠手辣卻為父親、弟弟的死亡流淚。他只是家庭出身不如哪吒,要反抗闡教的腐敗仙人就只能「勾結」妖族。

殊不知,哪吒的「反抗天命」就是天命安排給他的「命」,在一個早已劃定好的圈圈裡扮演一個「天命反抗者」的角色。封神演義本身,也不過是天庭早已寫好的劇本。無量仙翁在東海煉丹如此轟動的事,天庭卻毫無所知。也許身在天庭的導演們,正嗑著瓜子,滿意地看著這齣年度大戲,精準地走完了劇本的每一個節點。

上一篇:比较失望

下一篇:新的山,高的山,和其光,同其尘,湛兮似或存。